全面深化改革:“改”与“不改”的辩证统一
《红旗文稿》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改”与“不改”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要牢牢把握住的基准线和方向标。“改”与“不改”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统一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并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不论怎么改革开放,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改革开放偏离或改变这一方向,就会南辕北辙,更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开放是动力和手段,更是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前提和基础。
毋庸讳言,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上长期存在两种“自由化”的谬误:一是将“全面”的具体内涵抽象而泛化,认为所谓“全面”就是什么都可以“改”或应该“改”;二是将“深化”引向“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认为是不改革。这些错误认识完全背离了我们党对改革的指导与设计,侵蚀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西方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在改革开放问题上的集中投射。其目的可以归结为一条,就是改变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始终保持在改革开放上的政治坚定性。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或在这个问题上存在摇摆或模糊认识,就有迷失方向、陷入歧途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他还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意义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近30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针对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对立起来而相互否定的错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一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揭示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改革开放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否定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就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准确、完整地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回答“往什么方向走”这一带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里面有一个前一句和后一句的关系问题”。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他强调,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也就是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根本前提。
社会主义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改的,我们要改的只是不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各种体制机制,目的在于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应该改、又能够改的要坚决改,不应改的要坚决守住。改是为了坚持和完善不应改、不能改的部分,怎么改、改什么,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政治原则和底线;不改是为了正确的改,而改的是否正确,则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方向为根本标准。
二、统一于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并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经济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和执政的一个根本点,改革开放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历史发展表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后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实行什么样的改革开放和怎样进行改革开放。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说:“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没有四项基本原则,同样没有后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正是在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从而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三者相互贯通、相互依存,须臾不可分离和偏废,形成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立体坐标体系。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2016年12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进一步指出,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遵循,认真领会和正确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深刻领会为什么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国家生命线和人民幸福线,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有人认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极大提高,并即将于建党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生产已不再落后,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也人认为,既然是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且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的矛盾,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不合时宜。这些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怀疑和动摇,是错误和有害的。
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当前必须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矛盾愈加错综复杂。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要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而且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但是,改革开放又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些集中概括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也表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改”以“不应改”“不能改”为指向和保证,“不改”又是在坚持中巩固和发展的。
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也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能把不能改的、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说成是不改革。五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保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怎么改、怎么完善,要有主张、有定力。不断推进改革,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想,以全面改革、加快改革和深化改革为主基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同时充满了“改”与“不改”的辩证统一。因此,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政治的坚定性、方向的根本性和基本路线的不可动摇性,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特点,惟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才能准确地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宋月红)
一、统一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这就是社会主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并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不论怎么改革开放,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改革开放偏离或改变这一方向,就会南辕北辙,更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开放是动力和手段,更是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前提和基础。
毋庸讳言,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上长期存在两种“自由化”的谬误:一是将“全面”的具体内涵抽象而泛化,认为所谓“全面”就是什么都可以“改”或应该“改”;二是将“深化”引向“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认为是不改革。这些错误认识完全背离了我们党对改革的指导与设计,侵蚀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西方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在改革开放问题上的集中投射。其目的可以归结为一条,就是改变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对此,必须高度警惕,始终保持在改革开放上的政治坚定性。
全面深化改革,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或在这个问题上存在摇摆或模糊认识,就有迷失方向、陷入歧途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他还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意义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近30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针对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对立起来而相互否定的错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一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揭示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改革开放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否定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就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准确、完整地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回答“往什么方向走”这一带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里面有一个前一句和后一句的关系问题”。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他强调,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也就是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根本前提。
社会主义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改的,我们要改的只是不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各种体制机制,目的在于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应该改、又能够改的要坚决改,不应改的要坚决守住。改是为了坚持和完善不应改、不能改的部分,怎么改、改什么,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政治原则和底线;不改是为了正确的改,而改的是否正确,则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方向为根本标准。
二、统一于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并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经济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和执政的一个根本点,改革开放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历史发展表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后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实行什么样的改革开放和怎样进行改革开放。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说:“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没有四项基本原则,同样没有后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正是在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作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从而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三者相互贯通、相互依存,须臾不可分离和偏废,形成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和立体坐标体系。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2016年12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进一步指出,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遵循,认真领会和正确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深刻领会为什么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国家生命线和人民幸福线,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有人认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极大提高,并即将于建党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生产已不再落后,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也人认为,既然是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且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的矛盾,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不合时宜。这些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怀疑和动摇,是错误和有害的。
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当前必须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在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坚持和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矛盾愈加错综复杂。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要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而且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但是,改革开放又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些集中概括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也表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改”以“不应改”“不能改”为指向和保证,“不改”又是在坚持中巩固和发展的。
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也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能把不能改的、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说成是不改革。五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保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怎么改、怎么完善,要有主张、有定力。不断推进改革,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想,以全面改革、加快改革和深化改革为主基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同时充满了“改”与“不改”的辩证统一。因此,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有政治的坚定性、方向的根本性和基本路线的不可动摇性,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特点,惟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才能准确地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宋月红)
责任人编辑:曹淼、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笔谈: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