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红旗文稿》
原标题: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战略判断,同时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启示我们,进入新时代、化解新矛盾、满足新期待,必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一、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凸显
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物质需求是基本需求、是第一位的、是有限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高级需求、是第二位的、是无限的。物质需求的有效满足会推动精神文化需求从非主导性需求转化为主导性需求。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和社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广大人民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有效满足,“需求侧”升级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们原来的“硬需求”呈现出升级态势,不仅在“物”的层面有更高的期待,而且盼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追求生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由此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则进一步体现出人民生活的“美好”意蕴,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生态等方面的更高期待,从而使获得感成色更足、安全感更有保障、幸福感更可持续。可以说,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文化层面愈加凸显,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强劲。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需求上升规律”;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后果。
从总体上来看,一方面,应当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亿万人民既创造了物质文明发展的世界奇迹,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我国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精神文化财富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更应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相比、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上升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现阶段我国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还存在不少短板、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体现在“不平衡”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在文化资源占有尤其是精神文化产品消费体验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体现在“不充分”上,文化基础设施不够、文艺原创能力不强、文化产品质量不高、高雅文化品位不足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与此同时,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上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新特点。
一是更加个性化。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思想观念开放包容、新技术新媒介广泛应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方式优化调整,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彰显个性化。人们对风格迥异的文艺作品、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接受度提高,对不同文艺类型、新生文化业态认可度提升,也更乐于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实现价值。
二是呈现多样化。作为社会和精神存在物,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来就是多方面的,包括求知需要、娱乐需要、审美需要、道德需要和信仰需要。进入新时代,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思想观念解放、科学技术进步、对外开放扩大,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人们既期待精神文化产品的品种丰富、文学艺术作品的形态多样,也盼望社会风气的改善、文明程度的提升;人们既追求思想温度、理论深度、艺术高度,也追求心灵静谧、灵魂安顿、精神升华;人们既享受自我的学习提高、内在修为,也享受集体性的文娱活动、外展风采。
三是显现层次性。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层次性。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推进、先进文化推广、社会理性重塑、生态文明重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性进一步显现。人们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既需要高扬家国情怀的作品,也需要反映百姓生活的艺术;既需要“居庙堂之高”,也需要“处江湖之远”。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也造成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分层化、精细化。
四是凸显品质化。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沉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普遍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能力显著提升,人们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品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关注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产品的内在品质,更加期待经典作品的诞生、经典形象的塑造,更加注重性情陶冶、精神升华,而不是单纯的感官刺激、视听享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了由数量满足型向品质追求型的转变。
五是追求国际化。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融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大大拓展,文化消费理念日益更新,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进一步国际化。人们越来越愿意走出国门去感受异域文化氛围、感悟异域文艺经典,对域外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对世界前沿文艺流派、文艺形式的品鉴力大幅提升。
二、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意义重大
进入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意义重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视角来看,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视角来看,这是耸立精神大厦的时代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生存性资料(物质需求)的满足,也需要发展性资料和享受性资料(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在当代中国,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内尽可能地保障每个人的权益、释放每个人的潜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因而,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加注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均衡发展,努力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正是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内在要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举。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在于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在于社会关系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既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共建共有,也体现在精神文化财富的共创共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精神积淀、文化滋养。因此,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定和本质要求。
耸立精神大厦的时代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他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丰富物质财富,也要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精神财富。只有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好,全国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精神世界极大丰富、精神力量大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才能最终实现。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不仅关乎民生福祉,也关系到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是耸立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时代要求。
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遵循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辩证把握主要矛盾“变”与初级阶段“不变”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有力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坚持、改进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改进领导方式、完善领导体制,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底色,它深刻揭示了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所在、动力所在,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更好坚持、有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全部活动之中。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坚持文化建设、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辩证把握“一个变”与“两个不变”。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全面准确把握 “一个变”与“两个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既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精准分析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呈现的阶段性新特征,既尽力而为、也量力而行,既不保守,也不冒失;既不裹足不前,也不好高骛远。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继续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推动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征新趋势,着力化解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不协调不同步问题,着力化解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以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切实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切实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使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价值引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体制机制。
(作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来源:《红旗文稿》2018年第18期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战略判断,同时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启示我们,进入新时代、化解新矛盾、满足新期待,必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一、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凸显
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物质需求是基本需求、是第一位的、是有限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高级需求、是第二位的、是无限的。物质需求的有效满足会推动精神文化需求从非主导性需求转化为主导性需求。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和社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广大人民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有效满足,“需求侧”升级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们原来的“硬需求”呈现出升级态势,不仅在“物”的层面有更高的期待,而且盼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追求生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由此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则进一步体现出人民生活的“美好”意蕴,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生态等方面的更高期待,从而使获得感成色更足、安全感更有保障、幸福感更可持续。可以说,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文化层面愈加凸显,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强劲。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需求上升规律”;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必然后果。
从总体上来看,一方面,应当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亿万人民既创造了物质文明发展的世界奇迹,也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我国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精神文化财富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更应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相比、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上升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现阶段我国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还存在不少短板、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体现在“不平衡”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在文化资源占有尤其是精神文化产品消费体验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体现在“不充分”上,文化基础设施不够、文艺原创能力不强、文化产品质量不高、高雅文化品位不足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与此同时,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上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新特点。
一是更加个性化。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思想观念开放包容、新技术新媒介广泛应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方式优化调整,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彰显个性化。人们对风格迥异的文艺作品、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接受度提高,对不同文艺类型、新生文化业态认可度提升,也更乐于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实现价值。
二是呈现多样化。作为社会和精神存在物,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来就是多方面的,包括求知需要、娱乐需要、审美需要、道德需要和信仰需要。进入新时代,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思想观念解放、科学技术进步、对外开放扩大,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人们既期待精神文化产品的品种丰富、文学艺术作品的形态多样,也盼望社会风气的改善、文明程度的提升;人们既追求思想温度、理论深度、艺术高度,也追求心灵静谧、灵魂安顿、精神升华;人们既享受自我的学习提高、内在修为,也享受集体性的文娱活动、外展风采。
三是显现层次性。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层次性。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推进、先进文化推广、社会理性重塑、生态文明重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性进一步显现。人们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既需要高扬家国情怀的作品,也需要反映百姓生活的艺术;既需要“居庙堂之高”,也需要“处江湖之远”。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也造成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分层化、精细化。
四是凸显品质化。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沉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普遍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能力显著提升,人们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品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关注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产品的内在品质,更加期待经典作品的诞生、经典形象的塑造,更加注重性情陶冶、精神升华,而不是单纯的感官刺激、视听享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了由数量满足型向品质追求型的转变。
五是追求国际化。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融合,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大大拓展,文化消费理念日益更新,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进一步国际化。人们越来越愿意走出国门去感受异域文化氛围、感悟异域文艺经典,对域外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对世界前沿文艺流派、文艺形式的品鉴力大幅提升。
二、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意义重大
进入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意义重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视角来看,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视角来看,这是耸立精神大厦的时代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生存性资料(物质需求)的满足,也需要发展性资料和享受性资料(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在当代中国,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内尽可能地保障每个人的权益、释放每个人的潜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因而,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加注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均衡发展,努力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正是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内在要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举。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在于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在于社会关系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既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共建共有,也体现在精神文化财富的共创共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精神积淀、文化滋养。因此,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定和本质要求。
耸立精神大厦的时代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他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丰富物质财富,也要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精神财富。只有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好,全国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精神世界极大丰富、精神力量大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才能最终实现。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不仅关乎民生福祉,也关系到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是耸立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时代要求。
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遵循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辩证把握主要矛盾“变”与初级阶段“不变”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有力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坚持、改进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改进领导方式、完善领导体制,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底色,它深刻揭示了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所在、动力所在,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更好坚持、有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全部活动之中。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坚持文化建设、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辩证把握“一个变”与“两个不变”。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全面准确把握 “一个变”与“两个不变”的辩证统一关系,既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精准分析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呈现的阶段性新特征,既尽力而为、也量力而行,既不保守,也不冒失;既不裹足不前,也不好高骛远。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继续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推动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征新趋势,着力化解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不协调不同步问题,着力化解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以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切实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切实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使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价值引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体制机制。
(作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来源:《红旗文稿》2018年第18期
责任人编辑:任一林、万鹏
- 标签:
下一篇: 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