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带一路”建设破解发展这一时代命题
《红旗文稿》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时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需要国际社会以团结、智慧、勇气,扛起历史责任,解答时代命题,展现时代担当。”回眸过去5年,“一带一路”建设逐步从倡议上升为共识、从理念落实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完善全球治理注入了强劲动力。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合作模式,不仅对于全球治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破解“和平与发展”时代命题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有意曲解和恶意抹黑,“地缘扩张论”“规则破坏论”“经济掠夺论”“债务陷阱论”等不断出现。对于这些错误言论,必须予以澄清。
一、“一带一路”建设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观
有的国家和少数学者将“一带一路”建设视为中国的地缘战略工具,并基于历史上某些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加以解读,无中生有制造所谓中国“地缘扩张论”,大肆渲染新版“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内部就充满争议的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对当时世界的地缘态势确有一定解释能力,但却无法合理解释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中的许多重大现实性问题,更无法滋养出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新挑战的理念和方法。“一带一路”建设是处于探索中的国际合作倡议,本身不存在所谓的“战略目标”或“路线图”,因而也谈不上地缘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不以狭隘利益为导向,而是提倡各参与国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利益和命运紧密关联的共同体,这种尊重、平等、合作的逻辑与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以谋霸为根本目的的逻辑截然不同。
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主要聚焦发展议题,而非政治军事议题,那种以政治军事力量为后盾的传统地缘政治已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通过“五通”建设推进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带一路”作为经济合作倡议的本质,不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搞势力范围划分。
“一带一路”不仅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也借用古代中国对外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一带一路”建设更主要是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启示的。那种将“一带一路”建设代入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场景中加以论证、批判甚至蓄意抹黑,刻意迎合自己预设的想象,显然犯了先入为主的“稻草人谬误”。5年来,“一带一路”实践不断推进并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现实,恰恰反映出传统地缘政治经济理论的困境。
二、“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是新型全球治理观
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出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的全球治理观,为推动全球治理走出实践和理论困境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是对治理恶性循环的有力回应。
1.“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的独角戏。一些大国奉行“本国优先”策略,在国际事务中不作为甚至逆向作为,加深了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倒退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观,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协同性、治理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治理原则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是以新型全球治理观为指导的国际合作实践,也是中国提供给全球的最大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建设契合了沿线国家谋求发展、改善国民福利的迫切要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参与进来,中国和沿线国家都是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2.“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少数国家的小合唱,更不是关起门来搞小圈子。“一带一路”建设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不以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划界。首先,沿线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一带一路”的平等参与者。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践行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性质也不会变化。在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任何国家都可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在其中做出贡献、共享成果。“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的“小圈子”,而是一个具有广泛共识、成员彼此平等、向世界敞开怀抱的朋友圈。
3.“一带一路”建设是原有区域协作机制的有益补充。“一带一路”本身不是实体性的国际组织,其运作机制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存在根本不同,因此不可能干扰或破坏原有区域协作机制,挤压原有国际组织的作用空间。相反,通过双多边对话方式,中国不仅加强了与沿线国家之间也加强了与区域性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推进双方发展战略对接。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与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欧亚经济联盟、非洲联盟等区域性组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对接,中国—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议等即是这种有效对接的代表性成果。
三、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人民日报》2016年5月1日,第1版)“义”是倡导国际道义、追求全球正义,“利”是在互惠共赢基础上确保各方取得实际利益。寻求义利协调是“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
1.“一带一路”建设下的国家合作不是零和博弈。首先,“一带一路”建设始终践行“共同利益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指引,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各国通过互通有无、加强协作,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因此不可能是此消彼长式的零和游戏。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互利共赢。在合作发展中,有的国家得利多,有的国家得利少,但整体上都能获得好处,因而“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另外,不能以短期收益、单体项目收益为评价单元,需要将利益的核算置于长远和全局,一些项目从短期来看可能不能获得覆盖成本的收益,但从长远看则会带来持续的收益;同样,单体项目的实施,会通过投入产出机制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衍生大量需求和就业岗位,从整体上带来收益。
2.共建“一带一路”超越“非义即利”或“明义暗利”的简单价值取向。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单纯强调“利他”或“利己”,都无助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的跨国合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张开怀抱欢迎沿线各国积极参与;始终尊重各国主体意愿,不干涉别国内政,不附加援助的政治条件;不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反对以政治手段解决债务问题,不在投融资项目中获取政治私利;遵循市场机制与商业规律,为各国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选项,不影响这些国家原有的对外合作关系,有力彰显了中国责任、中国道义、中国担当。
四、“一带一路”建设实践成果令人瞩目
5年的发展与奋进,“一带一路”建设连点成线到面,在广袤大陆上落地生根,在浩瀚海洋中乘风破浪,千年丝路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为当今世界开启发展新航程。
1.合作共识高度凝聚。“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国际话语体系,成为引领国际合作最重要的关键词。“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和赞赏,其核心理念已被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2016年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呼吁各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和高度认可。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来自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共谋“一带一路”合作大计。“一带一路”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广泛共识和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倡议。
2.战略对接与政策沟通不断加强。“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实施蓝图日渐清晰。根据合作重点和空间布局,中国设计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框架,为各国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格局、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清晰蓝图。中国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双多边及地区联合工作机制已经全面建立。截至2018年5月,中国已与8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3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内容涵盖经贸合作、战略对接、标准互认、产能合作等多个领域。
3.基础设施联通建设进展显著。高效畅通的海陆交通、油气管道、网络信息国际通道雏形初显。铁路方面,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建设稳步推进,中尼铁路前期工作启动,中欧班列从无到有,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主要区域,已经实现常态化运营。公路方面,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中俄黑河公路桥等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海运方面,中国已参与沿线国家数十个港口的建设经营,并积极参与北极东北航道开发,就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与俄罗斯达成共识。航空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运联系进一步强化,中国民航已与43个沿线国家实现空中直航。油气管道方面,中缅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复线正式投入使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全面加快推进。网信建设方面,中国已在多个沿线国家建成跨境路缆和国际海缆,信息联通能力进一步加强,北斗系统预计2018年年底前全面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届时将为其提供稳定的定位与导航服务。
4.贸易规模大幅增长。“一带一路”倡议极大拓展了沿线国家的贸易空间,推动了各国经贸往来。“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成为全球价值链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新亮点。中国与格鲁吉亚、毛里求斯、摩尔多瓦、巴基斯坦等国和欧亚经济联盟的自贸区谈判顺利推进,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白工业园、中老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一大批经贸合作园区也在加快建设。5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累计逾5万亿美元。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庞大市场有效带动了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2017年中国自沿线国家进口6660多亿美元,增幅近20%,增速首次超过出口,为沿线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5.资金融通能力逐步增强。“一带一路”融资环境有效改善,通过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有效促进了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目前,全球已有近2000家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中国在“一带一路”7个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运营两年半来,其成员数扩大到87个,投资项目不断增多,有效带动了各类公共和私营资本的投入建设。此外,中资商业银行在沿线国家广泛开设分支机构,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6.人文交流合作水平稳步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人文交流合作。众多会展和交流活动得以成功举办,并逐渐形成常态化机制,为各国人民增进了解提供了交流平台。从国家到城市,再到民间组织,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交流活动日渐丰富,弘扬了丝路精神,引导和加深了各国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来源:《红旗文稿》2018年第19期)
一、“一带一路”建设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观
有的国家和少数学者将“一带一路”建设视为中国的地缘战略工具,并基于历史上某些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加以解读,无中生有制造所谓中国“地缘扩张论”,大肆渲染新版“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内部就充满争议的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对当时世界的地缘态势确有一定解释能力,但却无法合理解释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中的许多重大现实性问题,更无法滋养出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新挑战的理念和方法。“一带一路”建设是处于探索中的国际合作倡议,本身不存在所谓的“战略目标”或“路线图”,因而也谈不上地缘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不以狭隘利益为导向,而是提倡各参与国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利益和命运紧密关联的共同体,这种尊重、平等、合作的逻辑与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以谋霸为根本目的的逻辑截然不同。
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主要聚焦发展议题,而非政治军事议题,那种以政治军事力量为后盾的传统地缘政治已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通过“五通”建设推进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带一路”作为经济合作倡议的本质,不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搞势力范围划分。
“一带一路”不仅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也借用古代中国对外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一带一路”建设更主要是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启示的。那种将“一带一路”建设代入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场景中加以论证、批判甚至蓄意抹黑,刻意迎合自己预设的想象,显然犯了先入为主的“稻草人谬误”。5年来,“一带一路”实践不断推进并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现实,恰恰反映出传统地缘政治经济理论的困境。
二、“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是新型全球治理观
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出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的全球治理观,为推动全球治理走出实践和理论困境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是对治理恶性循环的有力回应。
1.“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的独角戏。一些大国奉行“本国优先”策略,在国际事务中不作为甚至逆向作为,加深了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倒退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参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观,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协同性、治理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治理原则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是以新型全球治理观为指导的国际合作实践,也是中国提供给全球的最大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建设契合了沿线国家谋求发展、改善国民福利的迫切要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参与进来,中国和沿线国家都是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2.“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少数国家的小合唱,更不是关起门来搞小圈子。“一带一路”建设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不以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划界。首先,沿线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一带一路”的平等参与者。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践行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性质也不会变化。在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任何国家都可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在其中做出贡献、共享成果。“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的“小圈子”,而是一个具有广泛共识、成员彼此平等、向世界敞开怀抱的朋友圈。
3.“一带一路”建设是原有区域协作机制的有益补充。“一带一路”本身不是实体性的国际组织,其运作机制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存在根本不同,因此不可能干扰或破坏原有区域协作机制,挤压原有国际组织的作用空间。相反,通过双多边对话方式,中国不仅加强了与沿线国家之间也加强了与区域性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推进双方发展战略对接。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与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欧亚经济联盟、非洲联盟等区域性组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对接,中国—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议等即是这种有效对接的代表性成果。
三、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人民日报》2016年5月1日,第1版)“义”是倡导国际道义、追求全球正义,“利”是在互惠共赢基础上确保各方取得实际利益。寻求义利协调是“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
1.“一带一路”建设下的国家合作不是零和博弈。首先,“一带一路”建设始终践行“共同利益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指引,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各国通过互通有无、加强协作,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因此不可能是此消彼长式的零和游戏。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互利共赢。在合作发展中,有的国家得利多,有的国家得利少,但整体上都能获得好处,因而“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另外,不能以短期收益、单体项目收益为评价单元,需要将利益的核算置于长远和全局,一些项目从短期来看可能不能获得覆盖成本的收益,但从长远看则会带来持续的收益;同样,单体项目的实施,会通过投入产出机制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衍生大量需求和就业岗位,从整体上带来收益。
2.共建“一带一路”超越“非义即利”或“明义暗利”的简单价值取向。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单纯强调“利他”或“利己”,都无助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的跨国合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张开怀抱欢迎沿线各国积极参与;始终尊重各国主体意愿,不干涉别国内政,不附加援助的政治条件;不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反对以政治手段解决债务问题,不在投融资项目中获取政治私利;遵循市场机制与商业规律,为各国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选项,不影响这些国家原有的对外合作关系,有力彰显了中国责任、中国道义、中国担当。
四、“一带一路”建设实践成果令人瞩目
5年的发展与奋进,“一带一路”建设连点成线到面,在广袤大陆上落地生根,在浩瀚海洋中乘风破浪,千年丝路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为当今世界开启发展新航程。
1.合作共识高度凝聚。“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国际话语体系,成为引领国际合作最重要的关键词。“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和赞赏,其核心理念已被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2016年11月,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呼吁各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和高度认可。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来自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共谋“一带一路”合作大计。“一带一路”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广泛共识和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倡议。
2.战略对接与政策沟通不断加强。“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实施蓝图日渐清晰。根据合作重点和空间布局,中国设计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框架,为各国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格局、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清晰蓝图。中国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双多边及地区联合工作机制已经全面建立。截至2018年5月,中国已与8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3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内容涵盖经贸合作、战略对接、标准互认、产能合作等多个领域。
3.基础设施联通建设进展显著。高效畅通的海陆交通、油气管道、网络信息国际通道雏形初显。铁路方面,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建设稳步推进,中尼铁路前期工作启动,中欧班列从无到有,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主要区域,已经实现常态化运营。公路方面,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中俄黑河公路桥等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海运方面,中国已参与沿线国家数十个港口的建设经营,并积极参与北极东北航道开发,就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与俄罗斯达成共识。航空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运联系进一步强化,中国民航已与43个沿线国家实现空中直航。油气管道方面,中缅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复线正式投入使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全面加快推进。网信建设方面,中国已在多个沿线国家建成跨境路缆和国际海缆,信息联通能力进一步加强,北斗系统预计2018年年底前全面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届时将为其提供稳定的定位与导航服务。
4.贸易规模大幅增长。“一带一路”倡议极大拓展了沿线国家的贸易空间,推动了各国经贸往来。“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成为全球价值链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新亮点。中国与格鲁吉亚、毛里求斯、摩尔多瓦、巴基斯坦等国和欧亚经济联盟的自贸区谈判顺利推进,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白工业园、中老跨境经济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一大批经贸合作园区也在加快建设。5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累计逾5万亿美元。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庞大市场有效带动了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2017年中国自沿线国家进口6660多亿美元,增幅近20%,增速首次超过出口,为沿线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5.资金融通能力逐步增强。“一带一路”融资环境有效改善,通过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有效促进了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目前,全球已有近2000家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中国在“一带一路”7个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运营两年半来,其成员数扩大到87个,投资项目不断增多,有效带动了各类公共和私营资本的投入建设。此外,中资商业银行在沿线国家广泛开设分支机构,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6.人文交流合作水平稳步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人文交流合作。众多会展和交流活动得以成功举办,并逐渐形成常态化机制,为各国人民增进了解提供了交流平台。从国家到城市,再到民间组织,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交流活动日渐丰富,弘扬了丝路精神,引导和加深了各国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来源:《红旗文稿》2018年第19期)
责任人编辑:任一林、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