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求是》
原标题:脱贫攻坚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会议、重要时点、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脱贫攻坚,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深刻把握和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推向了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从战略任务看,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从政治保障看,习近平总书记从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战略高度,提出“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从科学方法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尽快实现稳定脱贫目标的战略高度,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对传统扶贫开发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农村普遍贫困,需要通过普惠性的政策措施,使大部分地区和群众受益。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扶贫很难奏效,必须采取更精准的措施。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从工作格局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发挥制度优势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高度,提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构建大扶贫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要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
从脱贫主体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从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激发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要改变我们习惯的送钱送物方式,坚持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
从脱贫质量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扶真贫、真扶贫和脱真贫、真脱贫,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实现高质量脱贫的战略高度,提出“实施最严格考核评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从全球减贫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从更充分发挥我国软实力促进在全球治理中增强话语权、树立大国形象的战略高度,提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将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主要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反贫困理论,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看待和分析贫困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指明了消除贫困的根本路径和方向,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强调坚持中国政治制度优势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的重要性,提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使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进一步指引构建了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主体的思想,在总结中国开发式扶贫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激发内生动力、实施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贫困必须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思想的深化和印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所阐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第二,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强烈的问题指向,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提供了行动指南、实践路径和操作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五级书记抓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根本保障。始终坚持把精准理念、精准政策举措落到实处,不断提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的质量,分类施策,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始终坚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不断完善大扶贫格局,更加聚焦精准,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完善制度,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惩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违纪违法行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较真碰硬考核,确保脱贫质量。始终坚持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外界帮扶和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370万,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实现了7亿多农村人口脱贫,创造出了世界减贫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的显著成就,成为中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为己任,心系人类发展,提出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彰显了大国领袖对于全球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会议、重要时点、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脱贫攻坚,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深刻把握和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推向了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对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从战略任务看,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从政治保障看,习近平总书记从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战略高度,提出“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必须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从科学方法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尽快实现稳定脱贫目标的战略高度,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对传统扶贫开发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农村普遍贫困,需要通过普惠性的政策措施,使大部分地区和群众受益。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扶贫很难奏效,必须采取更精准的措施。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从工作格局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发挥制度优势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高度,提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构建大扶贫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要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
从脱贫主体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从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激发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要改变我们习惯的送钱送物方式,坚持扶贫先扶智、扶贫先扶志,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
从脱贫质量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扶真贫、真扶贫和脱真贫、真脱贫,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地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实现高质量脱贫的战略高度,提出“实施最严格考核评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从全球减贫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从更充分发挥我国软实力促进在全球治理中增强话语权、树立大国形象的战略高度,提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共同发展的追求,将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主要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反贫困理论,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看待和分析贫困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指明了消除贫困的根本路径和方向,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强调坚持中国政治制度优势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的重要性,提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使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进一步指引构建了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主体的思想,在总结中国开发式扶贫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激发内生动力、实施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贫困必须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思想的深化和印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所阐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第二,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强烈的问题指向,为新时代脱贫攻坚提供了行动指南、实践路径和操作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五级书记抓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根本保障。始终坚持把精准理念、精准政策举措落到实处,不断提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的质量,分类施策,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始终坚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不断完善大扶贫格局,更加聚焦精准,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完善制度,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惩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违纪违法行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较真碰硬考核,确保脱贫质量。始终坚持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外界帮扶和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370万,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实现了7亿多农村人口脱贫,创造出了世界减贫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的显著成就,成为中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为己任,心系人类发展,提出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彰显了大国领袖对于全球减贫事业的责任担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人编辑:任一林、谢磊
- 标签:
上一篇: 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