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党建首页 >> 党建期刊 >> 《求是》 >>正文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求是》

作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字号: + - 16

原标题: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是从中国改革开放40年艰辛奋斗历程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清醒坚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高度历史自觉,顺应人民期待的强烈使命担当,为新时代改革开放重整行装再出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不断推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40年

       “历史前进的逻辑”,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和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总是按照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固有内在规律不断演进。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使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前进逻辑的根本主线和客观趋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中国改革开放就是通过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对历史前进逻辑的最精彩、最全面的实践把握。改革开放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根本在于我们党带领人民从始至终紧紧抓住历史前进逻辑的根本,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使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就是要适应时代需要,科学、辩证地认识时代主题,回答时代课题,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顺势而为。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顺应了历史前进的大逻辑,始终挺立在时代发展的潮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秉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理念,打开国门搞建设,超越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学习借鉴世界一切先进的东西发展自己。同时,中国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有效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成为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

       在历史的大逻辑中,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中,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着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规定了特定时代的主要任务。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是夯实中国永续发展根基和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二、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的40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是破解时代难题、开拓时代文明的康庄大道,也是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现代化的新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实践,深刻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也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世界发展大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代,翻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展开了加强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近年来,人类社会面临许多新的全球性不稳定的因素、挑战和困境,诸如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趋势抬头,恐怖袭击、网络黑客攻击、重大传染性疾病扩散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蔓延,生态危机、气候变化等跨地区性的风险不断加剧,世界范围内的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难民潮时有发生,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并用“三个滚滚向前”即“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为世界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标定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到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到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再到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中国始终秉持互利共赢的改革开放发展之道。中国坚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们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要我们认清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这个总趋势,始终忠诚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做到无论遇到多大风浪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坚定“四个自信”,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三、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以自我革命引领和推动社会革命的40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是一场社会革命,也是党的自我革命。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觉醒,才引领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改革开放这样一场伟大深刻复杂的社会革命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何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以建党引领建国,以兴党引领兴国,以强党引领强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和根本保证。党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开辟者、领导者和推动者。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了谁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的价值依归。党的领导决定了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突破、新事物、新成就,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我们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源泉;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有效制度安排,寻求改革开放的最大公约数,确保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0年前,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付诸实践不容易;40年后,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不容易,尤其需要执政党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必须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强保障,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要以坚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新时代组织路线为保障,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更好地担负起领导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的历史重任,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靠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干劲,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中国共产党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顺应大势方能成为时代潮流的弄潮者。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党最鲜明的旗帜。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大踏步赶上时代,也只有继续改革开放,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才能始终引领时代潮流。

       (执笔:周敬青)

责任人编辑:任一林、谢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