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潜力来自何处
《求是》
原标题: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潜力来自何处
在前进的新征程上,我们可能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困难,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我国的制度是优越的、我们党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综合分析要素基础、产业体系、市场规模等支撑条件,统筹考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的市场活力、社会创造力,以及日臻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等,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发展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的动能和潜力仍然巨大,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潜力来自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完备的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及其有效组合,这些要素及其组合的演变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研判经济增长潜力,需要了解内在机制的运行方式,需要从历史上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体系来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建立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都具有充裕的储备和较高的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能有效地把这些要素调动和组织起来,从而为经济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形成和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巨大的经济体量。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174倍,年均增长8.1%,是世界上保持高速增长时间最长的大国。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201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2019年我国上榜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已超过美国。随着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体量大稳得住”、“规模经济效应”等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能够有效抵御各种外部冲击,为经济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有近14亿人口,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有9亿多劳动年龄人口,相当于美国、日本、欧盟的总人口。我国人力资源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每年有大学毕业生800多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500多万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50多万人。2009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总人数一直高于美国,研发人员规模稳居全球首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加上不断完善的创业创新激励政策,推动人力资源积极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充裕的资金供给。当前我国储蓄率虽然比历史峰值有所下降,但依然位于45%以上,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截至2018年末,我国政府负债率为37%,远低于国际社会通用的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普遍水平。资金供给充裕,债务风险水平低,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18年,我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是全球产业链稳定运行的基石,也是中国经济的一大优势,将始终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强大的网络化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适度超前、统筹衔接的一体化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建成。截至2018年末,我国铁路、公路里程分别达到13.1万公里和48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2.9万公里、14.3万公里,均位居世界第一。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4万个,民航机场达到235个,均高居世界前列。纵横成网、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
二、发展潜力来自巨大的市场规模和需求扩张空间
市场规模与结构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容量与空间有重要影响。在这方面,我国拥有独特的优势条件。一方面市场规模巨大、内部结构复杂,有利于形成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尚不平衡,必须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平衡发展,意味着巨大的社会总需求和经济结构优化,这无疑将激发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扩大消费的巨大空间。近年来,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我国有超过4亿人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还有8亿多网民,消费潜力巨大,是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理想的试验场,能够让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得到迅速普及推广。2018年,我国恩格尔系数降至28.4%,处在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意味着我国居民家庭在满足了“吃”的需求后,对“穿”、“用”、“娱乐”等服务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和升级。正在持续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镇、进入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着新空间,将带动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我们培育和挖掘经济发展潜力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提升的巨大空间。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增长很快,但生产力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仅为美国的43%左右。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大量产出仍然依靠要素投入扩张支撑,一些关键产品还不能自主研发和生产。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协同度和融合度不高。补上这些短板,力争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空间。
城乡、区域结构优化的巨大空间。我国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东中西部差距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9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342元和777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4,而且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也很大。发展不均衡、区域城乡差异大,既是当前发展的短板,同时也意味着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我国具有巨大的体制优势,在中央的统筹协调下,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教训,发挥后发优势,后来居上。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增长动力。今后随着广大中西部地区和乡村逐步达到中高收入水平,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我们将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改善公共服务的巨大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与高要求、高期待相比,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不公平的状况还比较突出。当前农村还有大量人口缺少卫生厕所;城镇还有上亿人生活在老旧小区;医疗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每千名老年人只有养老床位30.9张,有的公办养老院需要排队几年才能住上……群众在就业、上学、看病、养老、住房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而解决这些需求,补上发展的短板,即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从投资看,城市设施改造、轨道交通、老旧小区改造、无线互联网、云计算中心等基础设施将带动大量投资;从消费看,养老服务、终身教育、全科医师、移动医疗等将带动大量消费和就业。
三、发展潜力来自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和新动能的快速成长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投入持续增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取得突破,新动能快速成长。我们完全能够抓住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为经济增长赋予全新的动能。
新技术革命激发新动能。我国在生命科学、绿色能源开发、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等许多领域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的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比如,我国成功研制出“海水稻”和“沙漠水稻”。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培育成功。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的34.1%,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的36.5%。我国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100万伏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国家。我国自2013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连续6年、8年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8%,超过欧盟15个初创国家平均水平。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比2013年提升了21位,是前2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我们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新动能。2018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369亿元,相当于GDP的16.1%。在旧动能衰退的情况下我国没有发生经济失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动能的快速成长。2016—2018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增速从17.4%下降至3.8%,但计算机通信设备、仪器仪表、通用设备等投资增速分别加快0.8、1.4和10.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降到10%以下,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25%以上。2018年我国快递行业业务量突破500亿件大关,连续多年保持50%左右的增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井喷”的背后是新动能的加快成长,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为经济长期发展注入了强大内生动力。
简政放权激发新动能。近年来我国实施简政放权,深入推进减税降费,2018年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达到约1.3万亿元,有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兴部门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大量涌现。市场主体每年净增1000多万户且逐年加速递增,2018年净增突破两千万户。创业公司大规模涌现,2018年共诞生97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相当于每3.8天就诞生一家,这些企业总体价值达到了1780亿美元。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创新创业创造潜力不断释放,反映了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也体现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信心的不断增强。源源不断释放出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四、发展潜力来自不断创新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逐步形成了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在科学的宏观调控下,近年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波动最小的时期,同世界其他大国经济运行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独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由2019年初预测的6.2%上调至6.3%。中国经济正以世所罕见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
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这个“总纲”。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转变的治本之策。
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需要新理念、新主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益,致力于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这将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动力,进而开辟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境界。
形成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是党中央确定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既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速位于合理区间、避免跌破底线,又有利于化解重大风险,推进必要的结构调整。在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将更加注重强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突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五、发展潜力来自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在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同时,也为中国自身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国在更高水平上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国际竞争中推进自主发展。近一年多来,美国挑起的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显著影响。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产业链已经同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少数国家逆流而动,改变不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多次受到外部封锁,但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稳定了局面,找到了新的国际合作空间。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我们一方面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另一方面进一步树立自信、强身健体,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着力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在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情况下,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按人民币计价仍然增长6.1%。这充分证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我们能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国际竞争中拓展发展新空间。只要我们增强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我国经济就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相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等,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海南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30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383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我国政府积极推出一系列举措,制定国际产能合作规划,制定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规划,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提示和保障服务,扩大开放正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蹄疾步稳、压茬推进,随着高水平引进来、大踏步走出去,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将更加强劲。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经济版图中“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态势十分明显,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主张通过调整和改革,使现有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主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2015年12月我国倡议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3年多来,成员已从57个增至100个,累计批准贷款85亿美元。2018年5月,我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提交《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建议文件》,主张增加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相关性,增强多边贸易体制的包容性。这些努力,既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规则制定权,为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空间。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我国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打造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合作平台。2013—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投资超过3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近30万个就业岗位和20多亿美元税收,我国与当地企业都受益匪浅。国际金融论坛对“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央行进行的调查显示,67%的受访央行预计未来5年“一带一路”项目将帮助本国经济增速提高0—1.5个百分点,25%的央行预计提升1.5—5.5个百分点。“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一条造福共建国家的开放与繁荣之路,中国企业找到了大量新的机遇,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和合作空间。
中国经济有巨大的潜力,有独特的发展优势。贯穿各个方面始终、最为根本性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应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健康运行、释放经济发展巨大潜力,最大优势仍然是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产生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从严治党让党变得更加坚强有力,这是我们有效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障。总体上看,时与势在我们这边,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就在前头。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
在前进的新征程上,我们可能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困难,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我国的制度是优越的、我们党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综合分析要素基础、产业体系、市场规模等支撑条件,统筹考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的市场活力、社会创造力,以及日臻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等,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发展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的动能和潜力仍然巨大,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潜力来自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完备的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及其有效组合,这些要素及其组合的演变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研判经济增长潜力,需要了解内在机制的运行方式,需要从历史上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体系来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建立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劳动力、资金、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都具有充裕的储备和较高的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能有效地把这些要素调动和组织起来,从而为经济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不断形成和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巨大的经济体量。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174倍,年均增长8.1%,是世界上保持高速增长时间最长的大国。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201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2019年我国上榜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已超过美国。随着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体量大稳得住”、“规模经济效应”等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能够有效抵御各种外部冲击,为经济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有近14亿人口,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有9亿多劳动年龄人口,相当于美国、日本、欧盟的总人口。我国人力资源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每年有大学毕业生800多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500多万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50多万人。2009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总人数一直高于美国,研发人员规模稳居全球首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加上不断完善的创业创新激励政策,推动人力资源积极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充裕的资金供给。当前我国储蓄率虽然比历史峰值有所下降,但依然位于45%以上,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截至2018年末,我国政府负债率为37%,远低于国际社会通用的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普遍水平。资金供给充裕,债务风险水平低,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18年,我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是全球产业链稳定运行的基石,也是中国经济的一大优势,将始终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强大的网络化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适度超前、统筹衔接的一体化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建成。截至2018年末,我国铁路、公路里程分别达到13.1万公里和48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2.9万公里、14.3万公里,均位居世界第一。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4万个,民航机场达到235个,均高居世界前列。纵横成网、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
二、发展潜力来自巨大的市场规模和需求扩张空间
市场规模与结构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容量与空间有重要影响。在这方面,我国拥有独特的优势条件。一方面市场规模巨大、内部结构复杂,有利于形成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尚不平衡,必须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平衡发展,意味着巨大的社会总需求和经济结构优化,这无疑将激发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扩大消费的巨大空间。近年来,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我国有超过4亿人的、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还有8亿多网民,消费潜力巨大,是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理想的试验场,能够让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得到迅速普及推广。2018年,我国恩格尔系数降至28.4%,处在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意味着我国居民家庭在满足了“吃”的需求后,对“穿”、“用”、“娱乐”等服务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和升级。正在持续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镇、进入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着新空间,将带动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我们培育和挖掘经济发展潜力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提升的巨大空间。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增长很快,但生产力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仅为美国的43%左右。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大量产出仍然依靠要素投入扩张支撑,一些关键产品还不能自主研发和生产。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协同度和融合度不高。补上这些短板,力争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空间。
城乡、区域结构优化的巨大空间。我国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东中西部差距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9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342元和777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74,而且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也很大。发展不均衡、区域城乡差异大,既是当前发展的短板,同时也意味着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我国具有巨大的体制优势,在中央的统筹协调下,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教训,发挥后发优势,后来居上。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增长动力。今后随着广大中西部地区和乡村逐步达到中高收入水平,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我们将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改善公共服务的巨大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与高要求、高期待相比,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不公平的状况还比较突出。当前农村还有大量人口缺少卫生厕所;城镇还有上亿人生活在老旧小区;医疗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每千名老年人只有养老床位30.9张,有的公办养老院需要排队几年才能住上……群众在就业、上学、看病、养老、住房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而解决这些需求,补上发展的短板,即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从投资看,城市设施改造、轨道交通、老旧小区改造、无线互联网、云计算中心等基础设施将带动大量投资;从消费看,养老服务、终身教育、全科医师、移动医疗等将带动大量消费和就业。
三、发展潜力来自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和新动能的快速成长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投入持续增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取得突破,新动能快速成长。我们完全能够抓住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为经济增长赋予全新的动能。
新技术革命激发新动能。我国在生命科学、绿色能源开发、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等许多领域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的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比如,我国成功研制出“海水稻”和“沙漠水稻”。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培育成功。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的34.1%,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的36.5%。我国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100万伏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国家。我国自2013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连续6年、8年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8%,超过欧盟15个初创国家平均水平。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比2013年提升了21位,是前2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我们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新动能。2018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45369亿元,相当于GDP的16.1%。在旧动能衰退的情况下我国没有发生经济失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动能的快速成长。2016—2018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增速从17.4%下降至3.8%,但计算机通信设备、仪器仪表、通用设备等投资增速分别加快0.8、1.4和10.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降到10%以下,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25%以上。2018年我国快递行业业务量突破500亿件大关,连续多年保持50%左右的增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井喷”的背后是新动能的加快成长,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为经济长期发展注入了强大内生动力。
简政放权激发新动能。近年来我国实施简政放权,深入推进减税降费,2018年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达到约1.3万亿元,有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兴部门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大量涌现。市场主体每年净增1000多万户且逐年加速递增,2018年净增突破两千万户。创业公司大规模涌现,2018年共诞生97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相当于每3.8天就诞生一家,这些企业总体价值达到了1780亿美元。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创新创业创造潜力不断释放,反映了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也体现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信心的不断增强。源源不断释放出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四、发展潜力来自不断创新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逐步形成了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在科学的宏观调控下,近年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波动最小的时期,同世界其他大国经济运行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4月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独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由2019年初预测的6.2%上调至6.3%。中国经济正以世所罕见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
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这个“总纲”。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体量优势”到“质量优势”转变的治本之策。
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需要新理念、新主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益,致力于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这将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动力,进而开辟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境界。
形成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是党中央确定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既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速位于合理区间、避免跌破底线,又有利于化解重大风险,推进必要的结构调整。在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将更加注重强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突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五、发展潜力来自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在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同时,也为中国自身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国际秩序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国在更高水平上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国际竞争中推进自主发展。近一年多来,美国挑起的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显著影响。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产业链已经同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少数国家逆流而动,改变不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性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多次受到外部封锁,但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稳定了局面,找到了新的国际合作空间。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我们一方面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另一方面进一步树立自信、强身健体,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着力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在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情况下,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按人民币计价仍然增长6.1%。这充分证明,“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我们能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国际竞争中拓展发展新空间。只要我们增强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我国经济就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相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等,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海南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30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383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我国政府积极推出一系列举措,制定国际产能合作规划,制定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规划,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提示和保障服务,扩大开放正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蹄疾步稳、压茬推进,随着高水平引进来、大踏步走出去,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将更加强劲。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全球经济版图中“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态势十分明显,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主张通过调整和改革,使现有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主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2015年12月我国倡议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3年多来,成员已从57个增至100个,累计批准贷款85亿美元。2018年5月,我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提交《中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建议文件》,主张增加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相关性,增强多边贸易体制的包容性。这些努力,既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规则制定权,为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空间。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我国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打造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合作平台。2013—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总投资超过3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近30万个就业岗位和20多亿美元税收,我国与当地企业都受益匪浅。国际金融论坛对“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央行进行的调查显示,67%的受访央行预计未来5年“一带一路”项目将帮助本国经济增速提高0—1.5个百分点,25%的央行预计提升1.5—5.5个百分点。“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一条造福共建国家的开放与繁荣之路,中国企业找到了大量新的机遇,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和合作空间。
中国经济有巨大的潜力,有独特的发展优势。贯穿各个方面始终、最为根本性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应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健康运行、释放经济发展巨大潜力,最大优势仍然是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产生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从严治党让党变得更加坚强有力,这是我们有效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障。总体上看,时与势在我们这边,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就在前头。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
责任人编辑:任一林、万鹏
- 标签:
上一篇: 谱写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辉煌篇章
下一篇: 韩庆祥: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