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
《求是》
原标题:为什么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做好经济工作,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分析判断经济形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部署和推动经济工作。分析判断当前经济形势,一定要坚持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的立场方法。只要秉持这样的实事求是态度,就不难得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的总体结论,从而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坚决夺取经济发展新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根本标识,是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经济发展态势上,就是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一定要把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要用这样的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去正确把握和衡量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面。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向破浪前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2019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每一个数据都具有创造历史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来说,都是里程碑式的标志。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持续疲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总裁拉加德称之为“新平庸”状态。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10年中,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大约为3.1%,而危机后10年里,平均增长率降至2.5%。在经济增长平庸化的同时,西方国家贫富差距扩大,政府债务高企,社会动荡加剧,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缺陷凸显。
世界经济的“新平庸”与中国经济的新作为,形成了鲜明对比。2008—2018年间,按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全球经济增长了28.0%,美国增长19.1%,欧元区增长8.1%,日本增长7.0%,中国则增长114.7%。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1月出版的《全球经济展望》所进行的预测,2019年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1.7%,发展中国家增长3.7%;其中,美国增长2.3%,欧元区增长1.1%,日本增长1.1%,巴西增长1.1%,俄罗斯增长1.2%,印度增长5.0%,南非增长0.4%,中国则增长6.1%。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中国经济能够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经济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内生演化、长期积累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大大巩固发展了中国经济历史发展的成果,从总量上和质量上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层级,使高质量发展成为现实状态和现实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多方面强大优势的集中体现。
第一,从发展基础看,我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是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前提和雄厚基础。在经济总量上,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6%,稳居世界第二,超过分列世界第三到第五位的日本、德国和英国的总和,与世界第一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经济结构上,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无论从增加值比重看,还是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第三产业占比都已超过半壁江山;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微观基础上,我国企业活力、竞争力不断提高,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不断提升,目前入榜数量已经与美国旗鼓相当。在制造能力上,我国工业增加值已超过30万亿元,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接近3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基础设施上,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截至2019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5万公里,约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的七成;高速公路总里程居世界第一。在发展形态上,我国经济呈现出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制度更成熟、治理更有效、活力更旺盛的特点,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愈益明显。
第二,从发展潜力看,我国仍处于经济“后发优势”的集中爆发时期。我国经济总量不小,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突出,仍然是真实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的阶段,发展潜力巨大。从人均GDP增长看,按照世界银行的收入分组标准,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12375美元的门槛,但远低于高收入国家4万多美元的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从城乡融合发展看,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60%左右,仍明显低于高收入经济体80%左右的水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超过1%的速度快速提升,今后还将继续释放巨大发展动能。从改善公共服务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不均衡的状况还比较突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发展差距就是发展潜力,就是发展空间,就有不断发展的动力、努力赶超的压力,从而形成后进转化为先进的“后发优势”。
第三,从产业链看,我国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飞跃,突出表现为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大发展,形成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企业链基础扎实,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力强,“中国制造”遍布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整的产业链,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顺畅经济循环,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从世界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不断迈向中高端。同时,在我国产业链的内部构成上,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和重型制造业等领域发挥作用,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提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两者高度互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共同推动我国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优势不断提升。
第四,从综合体量看,我国具有显著的大国优势。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是大国优势的突出表现。在人口规模上,我国有近14亿人口、近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人力资源极为丰富。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不断提高。在空间结构上,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区域互补性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种特殊的空间结构,有利于生产要素大规模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分工的扩大和深化,从而促进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和费用降低、效益提高,形成范围经济;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形成梯度效应。在资本积累上,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保持在45%左右的高位,远超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的资本。截至2019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1079亿美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保持中高速增长所聚集的发展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
第五,从科技支撑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尽管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卡脖子”现象暴露出我们在不少方面存在弱项和差距,有的差距还是巨大的,但从总体上看,从发展势头和追赶速度上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9年中国创新能力居全球第14位,排名连续4年上升。从创新资源投入看,当前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在2万亿元左右,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知识创造能力看,当前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稳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正向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大步迈进。
第六,从市场容量看,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市场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强大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要认识到,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市场空间极为广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进而推动国内市场不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27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40多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1%,消费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要认识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国内市场具有增长点多、持续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鲜明特点。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重大技术装备补短板等内涵式发展需求更为迫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为国内市场发展拓展空间,新的市场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要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能够有效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深刻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市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中国的强大国内市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之源、活力之源。
第七,从经济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日益彰显。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基本经济制度是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够实现当前和长远、个人和集体、公平和效率、政府和市场、自主和开放的统一,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很好发挥出来,有效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资本垄断、对外掠夺、危机频发等弊端,为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辟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通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伟大实践和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得到了充分证明和生动展现。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克服体制机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不利于增强市场活力、不利于推动自主创新、不利于促进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弊端,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得以彰显,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八,从政策工具看,我国政策体系完整、宏观调控有力。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治理的经验,借鉴国外宏观调控的有益经验,不断创新完善宏观调控,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成功驾驭经济发展大局,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宏观调控思路上,提出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强调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在政策组合上,形成了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强调要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第九,从发展机遇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和趋势,提出了我国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互交织、同步激荡,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变局中危和机同时并存,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应对得当危可以变机,应对失当机可以变危。善于抗击风险、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是我们党一个独特的巨大优势。在新时代,只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第十,从根本动力看,我国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因素,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抉择。中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不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有利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标志着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更加清晰。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必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必将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赢得更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第十一,从主体力量看,我国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由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结蒂来自于其深刻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学命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命题。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动因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的主人,生产的发展以造福人民为目的。这就能够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阶级对立、两极分化、经济危机、国际剥削等深刻弊端,极大地调动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生产和需要之间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螺旋式上升的崭新局面,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开辟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升华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境界。做好经济工作,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根本目的都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国经济能够永葆生机活力的不竭源泉,也是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决定性力量。
第十二,从政治保障看,我国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和政治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经济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国家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正因为有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就一定能够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团结人民拧成一股绳,不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能够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创造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能够成功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能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并一以贯之地实行。
第十三,从指导思想看,我国形成了指导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经济理论以指导实践,在经济战线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围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时代课题,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了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全面系统的经济理论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成功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为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自觉认识、把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
总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后发优势、大国优势、制度优势、思想优势、人心优势等综合优势相辅相成、叠加放大,形成了极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势能,如大江大河冲出高山、奔向大海,不可阻挡。
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从未间断,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风景独好,唱衰中国经济的预言一一落空。当今世界,尊重中国发展成就,顺应中国发展大势,拥抱中国发展机遇,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当然,也存在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为了维护一己私利,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壮大,仍然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肆意歪曲、抹黑、贬损。还有一些人,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和中国经济下行的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信心不足、消极悲观。然而,中国经济当前良好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再一次昭示人们,天塌不下来,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不囿于经济的短期波动,不困于发展的一时得失,而是立足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用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的立场方法分析判断国际国内大势,就一定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信心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优势和机遇上的,也是建立在正确认识风险和挑战上的。中国人民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同样清醒地认识到,保持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趋势的成就来之不易,延续并不断加强这一趋势也决非唾手可得。达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进行更加艰苦的斗争,必须作出更加巨大的努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斗争只是在机会绝对有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跃升必须爬过的坡,必须迈过的坎,必须进行的深刻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凸现,科技领域一些关键核心环节抗冲击能力不足,等等。加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和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范围内贸易摩擦日益复杂,等等。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很好应对的严峻复杂的挑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无论面对多么严峻的形势、多么复杂的局面,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将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大势,转化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胜势,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经济战线,创造出更加令世界惊叹的经济成就。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做好经济工作,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分析判断经济形势,从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部署和推动经济工作。分析判断当前经济形势,一定要坚持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的立场方法。只要秉持这样的实事求是态度,就不难得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的总体结论,从而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坚决夺取经济发展新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根本标识,是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体现在经济发展态势上,就是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一定要把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要用这样的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去正确把握和衡量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面。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向破浪前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2019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每一个数据都具有创造历史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来说,都是里程碑式的标志。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持续疲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总裁拉加德称之为“新平庸”状态。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10年中,全球经济平均增长率大约为3.1%,而危机后10年里,平均增长率降至2.5%。在经济增长平庸化的同时,西方国家贫富差距扩大,政府债务高企,社会动荡加剧,国内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制度缺陷凸显。
世界经济的“新平庸”与中国经济的新作为,形成了鲜明对比。2008—2018年间,按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全球经济增长了28.0%,美国增长19.1%,欧元区增长8.1%,日本增长7.0%,中国则增长114.7%。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1月出版的《全球经济展望》所进行的预测,2019年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1.7%,发展中国家增长3.7%;其中,美国增长2.3%,欧元区增长1.1%,日本增长1.1%,巴西增长1.1%,俄罗斯增长1.2%,印度增长5.0%,南非增长0.4%,中国则增长6.1%。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中国经济能够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经济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内生演化、长期积累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大大巩固发展了中国经济历史发展的成果,从总量上和质量上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层级,使高质量发展成为现实状态和现实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多方面强大优势的集中体现。
第一,从发展基础看,我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是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前提和雄厚基础。在经济总量上,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6%,稳居世界第二,超过分列世界第三到第五位的日本、德国和英国的总和,与世界第一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经济结构上,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无论从增加值比重看,还是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第三产业占比都已超过半壁江山;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微观基础上,我国企业活力、竞争力不断提高,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不断提升,目前入榜数量已经与美国旗鼓相当。在制造能力上,我国工业增加值已超过30万亿元,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接近3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基础设施上,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截至2019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5万公里,约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的七成;高速公路总里程居世界第一。在发展形态上,我国经济呈现出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制度更成熟、治理更有效、活力更旺盛的特点,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特征愈益明显。
第二,从发展潜力看,我国仍处于经济“后发优势”的集中爆发时期。我国经济总量不小,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突出,仍然是真实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的阶段,发展潜力巨大。从人均GDP增长看,按照世界银行的收入分组标准,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12375美元的门槛,但远低于高收入国家4万多美元的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从城乡融合发展看,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60%左右,仍明显低于高收入经济体80%左右的水平。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超过1%的速度快速提升,今后还将继续释放巨大发展动能。从改善公共服务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不均衡的状况还比较突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发展差距就是发展潜力,就是发展空间,就有不断发展的动力、努力赶超的压力,从而形成后进转化为先进的“后发优势”。
第三,从产业链看,我国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飞跃,突出表现为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大发展,形成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企业链基础扎实,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力强,“中国制造”遍布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整的产业链,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顺畅经济循环,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从世界分工体系的中低端不断迈向中高端。同时,在我国产业链的内部构成上,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和重型制造业等领域发挥作用,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提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两者高度互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共同推动我国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优势不断提升。
第四,从综合体量看,我国具有显著的大国优势。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是大国优势的突出表现。在人口规模上,我国有近14亿人口、近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人力资源极为丰富。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不断提高。在空间结构上,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区域互补性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种特殊的空间结构,有利于生产要素大规模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分工的扩大和深化,从而促进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和费用降低、效益提高,形成范围经济;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形成梯度效应。在资本积累上,我国的储蓄率长期保持在45%左右的高位,远超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的资本。截至2019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1079亿美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保持中高速增长所聚集的发展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
第五,从科技支撑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来,我国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尽管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卡脖子”现象暴露出我们在不少方面存在弱项和差距,有的差距还是巨大的,但从总体上看,从发展势头和追赶速度上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9年中国创新能力居全球第14位,排名连续4年上升。从创新资源投入看,当前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在2万亿元左右,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知识创造能力看,当前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稳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正向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大步迈进。
第六,从市场容量看,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市场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强大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要认识到,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市场空间极为广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国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进而推动国内市场不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27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40多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1%,消费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要认识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国内市场具有增长点多、持续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鲜明特点。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重大技术装备补短板等内涵式发展需求更为迫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为国内市场发展拓展空间,新的市场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要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能够有效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的深刻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市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中国的强大国内市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之源、活力之源。
第七,从经济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日益彰显。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基本经济制度是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够实现当前和长远、个人和集体、公平和效率、政府和市场、自主和开放的统一,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很好发挥出来,有效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两极分化、阶级对立、资本垄断、对外掠夺、危机频发等弊端,为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开辟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通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伟大实践和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得到了充分证明和生动展现。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克服体制机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不利于增强市场活力、不利于推动自主创新、不利于促进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弊端,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得以彰显,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八,从政策工具看,我国政策体系完整、宏观调控有力。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治理的经验,借鉴国外宏观调控的有益经验,不断创新完善宏观调控,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成功驾驭经济发展大局,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宏观调控思路上,提出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强调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在政策组合上,形成了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强调要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第九,从发展机遇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和趋势,提出了我国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互交织、同步激荡,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没有变,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变局中危和机同时并存,危中有机,机中有危,应对得当危可以变机,应对失当机可以变危。善于抗击风险、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是我们党一个独特的巨大优势。在新时代,只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第十,从根本动力看,我国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因素,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抉择。中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不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有利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标志着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更加清晰。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必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必将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赢得更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第十一,从主体力量看,我国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由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结蒂来自于其深刻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学命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命题。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动因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的主人,生产的发展以造福人民为目的。这就能够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阶级对立、两极分化、经济危机、国际剥削等深刻弊端,极大地调动社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生产和需要之间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螺旋式上升的崭新局面,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开辟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升华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境界。做好经济工作,无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根本目的都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国经济能够永葆生机活力的不竭源泉,也是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决定性力量。
第十二,从政治保障看,我国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和政治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经济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国家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正因为有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就一定能够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团结人民拧成一股绳,不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能够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创造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能够成功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能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并一以贯之地实行。
第十三,从指导思想看,我国形成了指导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经济理论以指导实践,在经济战线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围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时代课题,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了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全面系统的经济理论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成功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为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自觉认识、把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
总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后发优势、大国优势、制度优势、思想优势、人心优势等综合优势相辅相成、叠加放大,形成了极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势能,如大江大河冲出高山、奔向大海,不可阻挡。
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从未间断,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风景独好,唱衰中国经济的预言一一落空。当今世界,尊重中国发展成就,顺应中国发展大势,拥抱中国发展机遇,分享中国发展红利,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当然,也存在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为了维护一己私利,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壮大,仍然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肆意歪曲、抹黑、贬损。还有一些人,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和中国经济下行的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信心不足、消极悲观。然而,中国经济当前良好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再一次昭示人们,天塌不下来,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不囿于经济的短期波动,不困于发展的一时得失,而是立足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用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的立场方法分析判断国际国内大势,就一定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信心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优势和机遇上的,也是建立在正确认识风险和挑战上的。中国人民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同样清醒地认识到,保持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趋势的成就来之不易,延续并不断加强这一趋势也决非唾手可得。达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进行更加艰苦的斗争,必须作出更加巨大的努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斗争只是在机会绝对有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跃升必须爬过的坡,必须迈过的坎,必须进行的深刻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凸现,科技领域一些关键核心环节抗冲击能力不足,等等。加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和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范围内贸易摩擦日益复杂,等等。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很好应对的严峻复杂的挑战。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无论面对多么严峻的形势、多么复杂的局面,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将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大势,转化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胜势,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经济战线,创造出更加令世界惊叹的经济成就。
责任人编辑:黄玉琦、万鹏
- 标签:
上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