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和当代价值
《求是》
原标题: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和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多次进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题的集体学习,先后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我们党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和必修课,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无可替代的当代价值,不仅回答了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无法解决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和当时的时代之问,也是我们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和观察当代世界走向的理论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定海神针。
自恩格斯逝世后,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马克思主义受到很多攻击,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绝于耳。这些言论尽管花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以便“理直气壮”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因此,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关系到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关系到在实践领域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能不能真正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理论。以事实为依据是科学性的前提。任何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违背事实的所谓理论只能是臆测甚至是谬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视事实,但不停止于事实,而是从事实中总结出规律,这就是实事求是,规律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核心内容;而且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作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以保证自己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不可遏止的时代吸引力。它从19世纪40年代西欧工人运动中的一个小小学派,发展到席卷全球,成为当今信奉者最多、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根本原因在于:它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又是革命的理论。它的产生本来就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需要。不主张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跳蚤”。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现在,马克思所期待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结,是进行式而非完成式,因此,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革命的内涵非常丰富,方式多种多样。并非只有用暴力推翻旧政权才叫革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革命党。中国共产党仍然要进行革命,包括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改革开放是革命,清除在新的条件下滋生的腐败和种种不良现象是革命,从严治党是革命,甚至改造旧时代遗留的不文明现象移风易俗也是革命。有革命就有斗争,没有斗争的革命是空谈。当然,斗争不是残酷的无情打击,而是通过合适的斗争方式,解决矛盾,推动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人民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使命就是为人类解放而斗争。他们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探索人民解放道路而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具有人民性,必然是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中不应该有脱离人民、藐视人民的“精神贵族”,而必须把人民性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推动力量和宗旨。历史证明,无论中外,也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社会理论,凡是反映人民疾苦,为人民鼓与呼的作品都具有永久的价值。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吟诵,就是因为它们的人民性。任何反对人民的作品,即使可以流行于一时,但终究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可能成为传世之作。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因为人民中的最大多数就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由于它具有极广大的人民性,它和科学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把人民性、阶级性、科学性对立起来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越是符合人民利益越具有真理性。因为它突破历代剥削阶级和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学说的狭隘眼界,能够毫无偏见地、科学地认识世界。马克思说过,“它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即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社会的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也不会丧失它的人民性,转变为所谓的“官方意识形态”。因为中国共产党并不谋求也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将自己的执政作为向无阶级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方式,因而马克思主义能永远保持它的人民性,而不会像掌握政权以后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理论那样,由反对封建主义逐步变为单纯的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合理性作论证的“辩护理论”。
有些资产阶级理论家,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阶级性为借口,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实阶级性和科学性是不同的。阶级性是就它的社会功能说的,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还是为少数人服务;而科学性是指它的认识价值,即它对现实反映的正确程度。在阶级社会中,不管自觉与否,一种社会理论都从属于特定的阶级。如果科学性和阶级性相互排斥,阶级社会中全部关于社会的理论都只能是谬误。即使是剥削阶级,当它处于革命时期,它的理论代表可以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进行比较客观的探讨,因为这符合他们的阶级利益;相反,当它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它的阶级利益和对社会问题的科学探讨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当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无产阶级的斗争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时,才“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其实,当代资产阶级理论最具阶级性,由于它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相违背,因而往往掩饰自己的阶级性,标榜所谓客观、公正、纯学术、价值中立。
马克思主义是最具实践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为改造旧世界的实践而产生的。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何谓改变世界作了明确的阐述:“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实践不仅是改变世界的行动,也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实践本性决定马克思主义必然是具有发展开放性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从而保持它具有当代价值,不会因僵化而过时。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一封信中,就公开声明反对树立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嘲笑那种认为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的看法。后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企图创造最终真理体系的德国大学生们,尤其是对杜林,进行过猛烈的批判。在恩格斯看来,如果人类在某个时候达到只需运用永恒真理,而不必再发现新的真理的地步,那就意味着历史和认识已经停止在一点上,这是非常荒谬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具有发展开放性,如同张开着的口袋,随时通过概括新的经验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因而它永远具有当代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己理论从来持开放态度,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总结新经验,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
历史上不少学派,随着缔造者的逝世而逐步走向没落。马克思主义不会这样。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而且是一种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它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使得即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虽已经离世,但世界上千千万万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信仰者、实践者以面对自己时代问题为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中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活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一种理论的当代价值决定于它的真理性含量,决定于它是否蕴涵与时俱进的理论张力,特别是决定于它的本质特性和内容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中国共产党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热情洋溢全面深刻地总结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不仅是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对作为伟大历史人物马克思的敬意,而且重申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为什么?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当代价值的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是一个抽象的命题,而是有事实为证。它的本质特性和当代价值就存在于当代中国现实之中,中国的巨大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迸发的理论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之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之源,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罗盘。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贯穿一条理论红线,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今天,我们处在最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最需要具有创造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才的时代,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能够充分展现才华的时代。可是我们有些人,包括有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目光短浅,缺乏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往往丢掉真经沉醉于向西方取经。西方先进的东西,包括思想和文化,我们应该学习,但贵“洋”轻“马”,贵西轻中,逃离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中国,也体现在当代西方的思潮中。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几百年发展的“黄金时代”,经历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狂欢时代,在20世纪下半期,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他们自豪的所谓民主制度已经破绽百出,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社会冲突和经济危机的阴影,像一把悬在资产阶级政客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矛盾的认识逐渐清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日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更是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2019年西班牙《起义报》发表资本主义正走向失败的署名文章,指出民主制正走向瓦解,革命性变革在加速,社会主义优势在凸显;社会主义思潮在西方一些青年中得到某种共鸣。毛泽东同志当年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可不只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有很深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总会有一天,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会以人们不可预测的形式在西方展现。
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真正体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包含一系列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真理性的理论,是支撑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的“四梁八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但普遍性程度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它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具有最大普遍性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作为广义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狭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则是关于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和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属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学说整体,彼此从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统统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关于实践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关于社会形态更替规律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原理、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以及关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等;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条件的一系列原理,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学说、政党建设学说、关于人民民主的学说;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诸多原理,都是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认真研究、认真把握的基本原理。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要分别掌握其原理,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懂得它们之间如何在理论上在逻辑上相互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如果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中,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拒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拒斥历史唯物主义,就会沦为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而所谓社会主义学说也不可能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同样,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说的主题和使命。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为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服务,它就失去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大脑的功能,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思辨哲学、经院哲学。如果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离开了这个主题,就往往会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附庸。事实上,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它也完全深入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中。离开它,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中许多重要原理就会由于没有经济学依据而失去它的科学性。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理论概括。只要基本原理所揭示的普遍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仍然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仍然有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具有某种相对稳定性,但由于马克思主义永远面对自己的时代,而不是面对既有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样要与时俱进,要根据新的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结论,以新的原理代替个别过时的旧原理。发展基本原理,不能是对基本原理的任意否定,甚至对基本原理采取虚无主义态度。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需求,从对新的实践概括中,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深入研究中,可以发现和增添新的基本原理,也有些过去被认定为基本原理的东西在实践证明中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基本原理同样是发展的、变化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构成、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都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发展。
四、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既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又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如同富矿,原理则是蕴藏其中的宝石;经典是参天大树,原理则是树上的智慧之果。要真正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非为读而读,重要的是着重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可以明显发现,凡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是在他们著作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包含规律性内容的论述。只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就可以在他们的著作中处处发现其中包含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两个必然”等理论,无一不是立足于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资产阶级及其理论家们本能地反对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必然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等于承认自己的阶级和制度的暂时性、过渡性,和必然让位于更加进步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真经”,正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规律,强调我们应该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没有规律性的认识,就不可能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是建立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的。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会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中的每句话奉为金科玉律,也不会期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他们逝世后的一切新问题留下锦囊妙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作为科学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有人说,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学习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直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岂不是更省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思维方法的误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存在于何处?就存在于经典著作中、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阶级性,能站稳人民立场吗?!不坚持唯物主义,能真正实事求是吗?!不坚持辩证法,能进行辩证思维吗?!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能以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观察当代、观察世界吗?!不能,不可能。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正是作为本质特性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之中。一个人根本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不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能落得空谈所谓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们要反对从经典中寻章摘句,直接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某句话或某条基本原理作为衡量现实运动正确与否的不变尺度。原理具有普遍性,而我们实际面对的都是具有特殊性的对象,因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依据时间、地点、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可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成标签贴上就能了事的,必须牢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为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得心应手,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变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结语
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正是为了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理解马克思主义何以具有当代性,何以必须牢固地、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保证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变色。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表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表明永远先进。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资本主义尤其是霸权主义的压力,从来没有放松过,只是方式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也是一个大考。一些共产党员包括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就过不了市场经济这个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争、理论之争、制度之争、文化自信之争会是长期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贯穿“四个自信”之中并处于统帅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和它的基本原理是否具有当代价值之争。
“一爪落网,全身被缚”。中国共产党要永不变质,不蜕化为特权集团,社会主义永远不变色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不中途夭折,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中国共产党队伍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其中关键的必修课,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本质特性及其当代价值问题上寸步不让,决不动摇。不是保持十年、二十年,也不是三十年、五十年,而是代代相继,以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应该是我们每个党员、每个干部严于律己、勇于担当和自我革命的座右铭。
作者: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多次进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题的集体学习,先后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我们党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和必修课,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无可替代的当代价值,不仅回答了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无法解决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和当时的时代之问,也是我们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和观察当代世界走向的理论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定海神针。
自恩格斯逝世后,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马克思主义受到很多攻击,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绝于耳。这些言论尽管花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以便“理直气壮”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因此,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关系到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关系到在实践领域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能不能真正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理论。以事实为依据是科学性的前提。任何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违背事实的所谓理论只能是臆测甚至是谬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视事实,但不停止于事实,而是从事实中总结出规律,这就是实事求是,规律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核心内容;而且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作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以保证自己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不可遏止的时代吸引力。它从19世纪40年代西欧工人运动中的一个小小学派,发展到席卷全球,成为当今信奉者最多、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根本原因在于:它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又是革命的理论。它的产生本来就是为了无产阶级革命需要。不主张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跳蚤”。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现在,马克思所期待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结,是进行式而非完成式,因此,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革命的内涵非常丰富,方式多种多样。并非只有用暴力推翻旧政权才叫革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革命党。中国共产党仍然要进行革命,包括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改革开放是革命,清除在新的条件下滋生的腐败和种种不良现象是革命,从严治党是革命,甚至改造旧时代遗留的不文明现象移风易俗也是革命。有革命就有斗争,没有斗争的革命是空谈。当然,斗争不是残酷的无情打击,而是通过合适的斗争方式,解决矛盾,推动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人民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使命就是为人类解放而斗争。他们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探索人民解放道路而创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具有人民性,必然是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中不应该有脱离人民、藐视人民的“精神贵族”,而必须把人民性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推动力量和宗旨。历史证明,无论中外,也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社会理论,凡是反映人民疾苦,为人民鼓与呼的作品都具有永久的价值。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吟诵,就是因为它们的人民性。任何反对人民的作品,即使可以流行于一时,但终究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可能成为传世之作。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阶级性是统一的,因为人民中的最大多数就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由于它具有极广大的人民性,它和科学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把人民性、阶级性、科学性对立起来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越是符合人民利益越具有真理性。因为它突破历代剥削阶级和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学说的狭隘眼界,能够毫无偏见地、科学地认识世界。马克思说过,“它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即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社会的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也不会丧失它的人民性,转变为所谓的“官方意识形态”。因为中国共产党并不谋求也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将自己的执政作为向无阶级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方式,因而马克思主义能永远保持它的人民性,而不会像掌握政权以后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理论那样,由反对封建主义逐步变为单纯的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合理性作论证的“辩护理论”。
有些资产阶级理论家,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阶级性为借口,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实阶级性和科学性是不同的。阶级性是就它的社会功能说的,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还是为少数人服务;而科学性是指它的认识价值,即它对现实反映的正确程度。在阶级社会中,不管自觉与否,一种社会理论都从属于特定的阶级。如果科学性和阶级性相互排斥,阶级社会中全部关于社会的理论都只能是谬误。即使是剥削阶级,当它处于革命时期,它的理论代表可以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进行比较客观的探讨,因为这符合他们的阶级利益;相反,当它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它的阶级利益和对社会问题的科学探讨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当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无产阶级的斗争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时,才“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其实,当代资产阶级理论最具阶级性,由于它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相违背,因而往往掩饰自己的阶级性,标榜所谓客观、公正、纯学术、价值中立。
马克思主义是最具实践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为改造旧世界的实践而产生的。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何谓改变世界作了明确的阐述:“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实践不仅是改变世界的行动,也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实践本性决定马克思主义必然是具有发展开放性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从而保持它具有当代价值,不会因僵化而过时。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一封信中,就公开声明反对树立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嘲笑那种认为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的看法。后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企图创造最终真理体系的德国大学生们,尤其是对杜林,进行过猛烈的批判。在恩格斯看来,如果人类在某个时候达到只需运用永恒真理,而不必再发现新的真理的地步,那就意味着历史和认识已经停止在一点上,这是非常荒谬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具有发展开放性,如同张开着的口袋,随时通过概括新的经验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因而它永远具有当代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己理论从来持开放态度,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总结新经验,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
历史上不少学派,随着缔造者的逝世而逐步走向没落。马克思主义不会这样。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说,而且是一种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它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使得即使马克思和恩格斯虽已经离世,但世界上千千万万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信仰者、实践者以面对自己时代问题为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中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活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一种理论的当代价值决定于它的真理性含量,决定于它是否蕴涵与时俱进的理论张力,特别是决定于它的本质特性和内容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中国共产党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热情洋溢全面深刻地总结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不仅是表达中国共产党人对作为伟大历史人物马克思的敬意,而且重申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为什么?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当代价值的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是一个抽象的命题,而是有事实为证。它的本质特性和当代价值就存在于当代中国现实之中,中国的巨大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迸发的理论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之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之源,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罗盘。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贯穿一条理论红线,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今天,我们处在最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最需要具有创造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才的时代,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能够充分展现才华的时代。可是我们有些人,包括有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目光短浅,缺乏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往往丢掉真经沉醉于向西方取经。西方先进的东西,包括思想和文化,我们应该学习,但贵“洋”轻“马”,贵西轻中,逃离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中国,也体现在当代西方的思潮中。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几百年发展的“黄金时代”,经历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狂欢时代,在20世纪下半期,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他们自豪的所谓民主制度已经破绽百出,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社会冲突和经济危机的阴影,像一把悬在资产阶级政客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矛盾的认识逐渐清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日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更是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2019年西班牙《起义报》发表资本主义正走向失败的署名文章,指出民主制正走向瓦解,革命性变革在加速,社会主义优势在凸显;社会主义思潮在西方一些青年中得到某种共鸣。毛泽东同志当年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可不只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有很深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总会有一天,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会以人们不可预测的形式在西方展现。
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真正体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包含一系列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真理性的理论,是支撑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的“四梁八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但普遍性程度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它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具有最大普遍性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作为广义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狭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则是关于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和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属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又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学说整体,彼此从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统统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关于实践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关于社会形态更替规律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原理、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以及关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等;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条件的一系列原理,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学说、政党建设学说、关于人民民主的学说;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诸多原理,都是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认真研究、认真把握的基本原理。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要分别掌握其原理,而且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懂得它们之间如何在理论上在逻辑上相互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如果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中,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拒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拒斥历史唯物主义,就会沦为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而所谓社会主义学说也不可能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同样,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说的主题和使命。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为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服务,它就失去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大脑的功能,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思辨哲学、经院哲学。如果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离开了这个主题,就往往会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附庸。事实上,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它也完全深入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中。离开它,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中许多重要原理就会由于没有经济学依据而失去它的科学性。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理论概括。只要基本原理所揭示的普遍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仍然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仍然有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具有某种相对稳定性,但由于马克思主义永远面对自己的时代,而不是面对既有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样要与时俱进,要根据新的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结论,以新的原理代替个别过时的旧原理。发展基本原理,不能是对基本原理的任意否定,甚至对基本原理采取虚无主义态度。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需求,从对新的实践概括中,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深入研究中,可以发现和增添新的基本原理,也有些过去被认定为基本原理的东西在实践证明中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基本原理同样是发展的、变化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构成、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都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发展。
四、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既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又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如同富矿,原理则是蕴藏其中的宝石;经典是参天大树,原理则是树上的智慧之果。要真正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非为读而读,重要的是着重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可以明显发现,凡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是在他们著作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包含规律性内容的论述。只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就可以在他们的著作中处处发现其中包含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两个必然”等理论,无一不是立足于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资产阶级及其理论家们本能地反对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必然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等于承认自己的阶级和制度的暂时性、过渡性,和必然让位于更加进步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真经”,正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规律,强调我们应该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没有规律性的认识,就不可能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是建立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的。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会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中的每句话奉为金科玉律,也不会期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他们逝世后的一切新问题留下锦囊妙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作为科学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有人说,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学习经典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直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岂不是更省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思维方法的误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存在于何处?就存在于经典著作中、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阶级性,能站稳人民立场吗?!不坚持唯物主义,能真正实事求是吗?!不坚持辩证法,能进行辩证思维吗?!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能以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观察当代、观察世界吗?!不能,不可能。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正是作为本质特性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之中。一个人根本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不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能落得空谈所谓立场、观点和方法。
我们要反对从经典中寻章摘句,直接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某句话或某条基本原理作为衡量现实运动正确与否的不变尺度。原理具有普遍性,而我们实际面对的都是具有特殊性的对象,因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必须依据时间、地点、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可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成标签贴上就能了事的,必须牢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为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得心应手,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变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结语
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正是为了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理解马克思主义何以具有当代性,何以必须牢固地、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保证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变色。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表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表明永远先进。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资本主义尤其是霸权主义的压力,从来没有放松过,只是方式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也是一个大考。一些共产党员包括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就过不了市场经济这个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争、理论之争、制度之争、文化自信之争会是长期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贯穿“四个自信”之中并处于统帅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和它的基本原理是否具有当代价值之争。
“一爪落网,全身被缚”。中国共产党要永不变质,不蜕化为特权集团,社会主义永远不变色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不中途夭折,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需要中国共产党队伍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其中关键的必修课,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本质特性及其当代价值问题上寸步不让,决不动摇。不是保持十年、二十年,也不是三十年、五十年,而是代代相继,以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应该是我们每个党员、每个干部严于律己、勇于担当和自我革命的座右铭。
作者: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人编辑:黄玉琦、万鹏
- 标签:
上一篇: 重温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的论述
下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