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疗特色 >>医疗资讯

医疗特色

医疗资讯

“人造胃穿孔”解决深度肿瘤——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南院消化内一科成熟开展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

发布时间:2023-12-15 浏览次数:
字号: + - 16

  众所周知,消化道穿孔是消化系统的急腹症之一,如果治疗不及时很有可能会危及生命。近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南院消化内一科在手术过程中却主动在患者的胃上进行“穿孔”。为什么要对患者的胃实施“穿孔”?胃穿孔后患者会有生命危险吗?原来,这是科室应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完成的一例高难度胃体前壁肿瘤切除手术,该项技术通过主动穿孔切除肿瘤,突破了肿瘤深度对内镜手术的限制。

  前不久,53岁的患者刘女士来到第一医院南院消化内一科就诊。行胃镜检查后,接诊医生发现患者胃底大弯前壁侧,有直径约2cm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完善腹部CT及超声胃镜等检查后,科室主任张继东考虑胃底低级别间质瘤可能性大。对于体积较小的胃肠道间质瘤,通过内镜微创治疗能够起到完整切除的根治作用。经过术前仔细评估及讨论,张继东认为可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但考虑肿物位于固有肌层较深层,必要时需要实施主动穿孔,即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

  术中,内镜下可见胃腔外紧邻的脾脏以及膈肌,由于病灶紧邻脾脏这一血供丰富的器官,稍有不慎就会伤及脾脏,容易引起大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此这项手术对术者的操作要求极高。张继东沿病灶外缘环周切开黏膜,彻底分离瘤体,主动全层切开胃壁,把位于胃壁的肿瘤彻底切除,随后采取钛夹夹闭方式成功修补手术创面。手术仅用时1个小时,术程顺利,在避免外科手术带来较大创伤的同时,也保留了正常的胃结构和功能。术后患者无腹痛、便血、发热等并发症。

  据张继东介绍,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指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层以下各层(主要包括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隆起性病变的统称,既有良性肿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纤维瘤、异位胰腺等,也有恶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类癌、平滑肌肉瘤等,其共同特点是“埋得深”。以往治疗这类病变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但外科手术治疗造成的创伤较大,严重影响消化道的正常功能。随着消化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已实现在内镜下切除的可能。目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得标准技术,对于适应症范围内的病变可以治愈,效果等同于外科手术。可EMR、ESD技术仅适用于消化管道粘膜层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的病灶切除,对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的治疗则无法满足。

7.jpg

  为了完整切除消化道管壁来源的、特别是固有肌层深层的病变,必须将肿瘤连同消化道管壁全层一并切除,此种内镜切除的方法即为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EFTR技术是在ESD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针对黏膜下或向消化道腔外生长的病变,切除病变的同时伴有主动性穿孔和管壁的缺损。EFTR技术的适应症为直径大于1cm、小于3cm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整个手术过程及切口缝合均通过内镜下操作。该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不用进行消化道的切除与重建,不改变消化道的结构,最大限度保留消化道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较传统外科手术切除相比,体表完全无伤口,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痛苦少、费用低的特点。

8.jpg

  第一医院南院消化内一科始终秉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科室发展理念,目前已成熟开展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介入技术,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等内镜技术。今后,科室也将不断更新治疗理念,着力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让更多的疑难疾病患者重获健康。

9.jpg